家谱网欢迎您的到来!会员登陆 | 家谱登陆 | 注册

2024年11月14日 星期四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宗族名人 >> 历史名人

王稼祥

发布日期:2013-8-16 浏览次数:3796
上一条:张治中   下一条:李克农

 

王稼祥(1906年-1974年),安徽宣城泾县厚岸村人。原名嘉祥,又名稼啬。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卓越领导人,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对外工作的开拓者之一。革命战争时期历任中共中央党报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主任、苏区外交人民委员会委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央三人军事小组成员、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八路军总政治部主任、八路军军政学院院长、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解放后历任中国驻苏联大使、外交部副部长、中联部部长。中央国际活动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1969年10月下放河南信阳。1970年冬回北京治病。中共6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7届中央候补委员、委员,8届中央委员、书记处书记,10届中央委员。1974年1月25日在北京逝世。
中文名: 王稼祥
别名: 王嘉祥,王稼蔷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安徽宣城泾县厚岸村
出生日期: 1906年8月15日
逝世日期: 1974年1月25日
职业: 政治家
毕业院校: 莫斯科中山大学
信仰: 共产主义
主要成就: 中央政治局委员
 
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委
 
中央外事小组副组长
 

 

编辑本段生平

[1]19068月15日王稼祥出生在安徽省泾县厚岸村。
1922到安徽南陵县乐育学校求学。
1924春就读于安徽芜湖圣雅阁中学
1925年5月领导同学参加反帝爱国运动。8月进入上海大学附中部学习,担任学生会主席。9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冬,去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1928年进莫斯科红色教授学院读书。同年2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30年3月回到上海,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干事
1931年1月任中共中央党报委员会秘书长和《红旗》、《实话》总编辑。
1931年4月被派往中央革命根据地,后任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主任。11月,在第一次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任外交人民委员会委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1933年4月,在第四次反“围剿”战争中负重伤
1934年1月,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被增选为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10月参加长征。 在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上,拥护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被选为政治局委员。会后,同毛泽东、周恩来一起组成中央三人军事指挥小组。9月任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政治部主任。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合后,任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团成员。
1937年6月,由于伤情恶化,去莫斯科治伤。11月,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
1938年8月回到延安,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总政治部主任八路军总政治部代主任,负责中央军委日常工作。
1939年1月,兼任华北华中工作委员会主任和八路军军政学院院长。
1941年任中央研究组副组长。
1942年6月,同陈云负责领导中央军委直属系统的整风。
1943年7月,他在《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中,首次提出“毛泽东思想”这一科学概念。
1944年伤病复发,脱离工作。
1945年在中共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
1946年再次去苏联治病。
1947年5月回国后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委员、城市工作部部长、宣传部代理部长。
1949年3月,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递补为中央委员。新中国成立后,成为首任驻苏联大使、外交部副部长。
1951年起,长期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在此期间,他参与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外交方面的许多重大决策,并在对外工作中提出了许多正确看法。
1956年2月参加苏共二十大。8至9月出席党的七届七中全会。9月,在中共八大和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和中央书记处书记。他是第三、第四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19571月参加周恩来率领的中国党政代表团访问苏联、波兰、匈牙利三国。
195811月至12月出席中共八届六中全会。
19593月陪同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会见外宾。同月作为以朱德为团长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团 成员,赴华沙出席波兰统一工人党第三次代表大会。4月当选为全国政协第三届常委会委员。7至8月参加中共八届八中全会。
19622月和刘宁一伍修权一起给周恩来、邓小平陈毅写信,为“渡过困难,或者减少困难,至少不去增加目前已形成的困难,来加速我们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出处理中苏、中美等国际关系的意见。后被指责为“三和一少”、“三降一灭”的“修正主义外交路线”。直至1979年2月,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才得到平反。3月主持撰写和审定《关于支持别国反帝斗争、民族独立和人民革命运动问题—事实求是,量力而行》提纲。9月出席在北京召开的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会后休养。
19651月当选为全国政协第四届常委会委员。
19663月中央决定王稼祥任中央外事小组副组长。
19684月被隔离审查。
196910月被下放到河南信阳
1970年底回到北京治病。
19725月给党中央、毛泽东写信,要求分配工作。
19738月在中共十大上重新当选为中央委员。
在“文化大革命”中,他长期从事的外交工作被污蔑为“三和一少”的投降主义路线,遭受到严重的迫害。1974年1月25日在北京不幸猝然逝世,终年68岁。

编辑本段思想

■处理国内问题有世界眼光,对待国际问题又能考虑到中国利益。同时是第一个在中国共产党内第一个提出“毛泽东思想”科学概念的人。
从王稼祥的外貌看,他面容消瘦,总戴着一副金丝眼镜。年轻时留学苏联五年,他被称为“红色教授”型的人物。
王稼祥当年英语、俄语成绩都非常突出,在国外学习得心应手。但他与同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安徽同乡王明等人完全不同,不是像他们那样依照苏联人的观念来思考中国的问题。毛泽东在党内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王明问题的关键、症结之所在,就是他对自己的事(注:指中国问题)考虑得太少!对别人的事却操心得太多了!”
王稼祥却始终从中国人的立场考虑国际问题,面向世界时又总是立足于中国的实际。近代中国社会发展极不平衡,既有模仿国外建起的大城市,更有停留在古代生产方式上的广大农村。从国外留学回国的人,往往把目光只限于较为发达的城市,这样促使许多自认为先进者却脱离本国实际。所以他们纵然有千条万条妙计,结果却无从施展。
王稼祥能在中国革命的关键时刻有正确的选择,在国际问题上能提出许多真知灼见,恰恰是这种特殊背景下的产物。他的可贵之处便是能站在世界的高度,却又能反复比较和思考中国的实际。这样,处理国内问题有更高的世界眼光,对待国际问题又能处处考虑到中国的利益。

编辑本段故事

有见地的思想家

■儒雅的学者,曾经的“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红色教授
■1933年4月,遇空袭被炸穿了肠子—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历经了八小时手术,胜过关公刮骨疗毒
■在长征担架上,他向毛泽东表示:这样下去不行,应该让不了解中国国情的德籍顾问下台。
■1935年1月,遵义会议上投向毛泽东“关键的一票”
■1962年初,大胆建议“改变援外数量过大的状况,在国际斗争中不要四面树敌”
在苏联期间,他对马列主义有深入的研究。因没有参加过党内的实际工作,他曾拥护王明的教条主义见解,被称为“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之一。不过,他为人正派,鄙视小集团活动。1930年回国后,在中共中央宣传部任干事,随后任党报委员会秘书长。1931年4月,王稼祥赴中央苏区,担任红军总政治部主任。同年 11月,他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军委副主席和外交人民委员(相当于外交部长)。
1933年4月,他遇空袭被炸穿了肠子——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忍着剧痛经历了八小时手术,当时人称胜过关公刮骨疗毒。因无法取出弹片,只好采取保守疗法。翌年1月,他当选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同年秋,他腹部通着管子、坐着担架参加了长征。
在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上,他提出要毛泽东担任党和红军的领导。后来,毛泽东多次称赞这“关键的一票”。遵义会议后,王稼祥与毛泽东、周恩来组成中央军事三人小组,指挥全军行动。
过雪山草地时,他肠子流脓,甚至爬出蛔虫,仍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坚持下来。到达陕北后,他因伤情恶化被中央派人秘密送往上海治疗。1937年夏,他转赴莫斯科治伤并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翌年8月,他回到延安,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和八路军总政治部主任。1944年,他因伤口恶化病倒而无法工作,1946年再度被送到苏联治疗。1947年,王稼祥回东北解放区,任东北局城工部长。
1949年,他担任新中国首任驻苏联大使,1951年回国任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1956年当选中央书记处书记。几十年间,王稼祥总是在腹部带着热水袋工作。
解放以后,他提出过许多宝贵见解。在1958年“大跃进”中,他拒绝随风附和。1962年初,他大胆地建议应改变援外数量过大的状况,要“量力而行”,在国际斗争中不要四面树敌。这些观点被康生等批判为“三和一少”(即所谓对帝修反要和,对世界革命援助要少),随后,王稼祥难以再领导中联部工作,“文革”中又遭残酷批斗和关押。
因毛泽东一再肯定他的历史功绩,1973年在党的“十大”上他又被选为中央委员。1974年1月25日入睡前,王稼祥得知江青等要发起“批林批孔”运动,预感到党和国家又要遭受新灾难,忧心如焚。次日清晨,夫人朱仲丽唤他起床时,发现他已全身冰凉。
王稼祥于30年代初从莫斯科回国后,很快就担任重要职务。一些人曾认为他是坚决贯彻共产国际路线 的。其实,王稼祥一向尊重真理而不盲从。
在反“围剿”斗争中,他感到莫斯科来的德籍顾问李德根本不了解中国的国情,按苏联的那套条令组织红军作战,完全是不切实际的瞎指挥,因而对当时被排斥的毛泽东产生了敬仰之情。红军长征开始后,王稼祥由几个担架员抬着行军。走进广西时,他见部队由赣南出发时的8万多人只剩3万多,焦急万分。这时,毛泽东生病也坐担架,二人在同行中不断交谈,都对党和红军的前途极为担忧。王稼祥坦率地表示,这样下去不行,应该把李德等人“轰”下台!毛泽东很赞成他的想法,两人商量应该召开政治局会议。
接着,王稼祥去找他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同学张闻天,提议撤换当时在党内负总责的博古和指挥军事的李德,改由毛泽东领导。他的提议马上得到支持。于是,王稼祥、张闻天二人又找周恩来、朱德和中央其他同志提出这一见解,并得到普遍赞同。当时,在正反两方面实践的检验下,大家都怀念当初毛泽东指挥时的胜利局面,更换领导人成为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1935年1月,红军占领了贵州遵义。敌军追兵一时还未跟上,部队得到十余天休息。中央利用这一机会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在毛泽东发言批评错误的领导后,王稼祥接着发言,第一个在会上提出应由毛泽东来领导红军。在绝大多数同志的拥护下,会议改选了领导,毛泽东成为政治局常委,王稼祥也被增选为政治局委员。这次会议,成为中国革命的一个转折点,党在毛泽东领导下终于转危为安。
遵义会议后,王稼祥成为指挥红军的三人小组成员。到了险要难行的路段,他为了减轻担架员的负担,硬是支撑着下来自己走——爬雪山时,他就是在警卫员的搀扶下走过来的。中央机关的同志回忆,每天大家到了宿营地很久后,王稼祥的担架才能跟上来。在没有止痛药和只能靠盐水消毒的情况下,他能到达陕北并一路上坚持工作,这真需要常人难以想像的毅力。

推举邓小平

在中央苏区时,邓小平作为“江西罗明路线”的代表,被撤职、批斗后,下放到乐安县南村区当巡视员。时任中革军委副主席兼红军总政治部主任的王稼祥知道后,很生气,于是他对总政治部副主任贺昌、组织部部长罗荣桓说:“总政秘书长杨尚昆同志到三军团兼任政委,和三军团长彭德怀到广昌前线指挥作战去了,我想把邓小平请来当代理秘书长,你们意见怎样?”贺昌、罗荣桓同志都认为王稼祥的意见很好,表示赞同。[2]
临时中央个别领导人听说王稼祥提议邓小平担任总政治部秘书长,以惊奇的口气回答:“邓小平是‘江西罗明路线’的代表人物,一贯反对临时中央的进攻路线,又不接受批评,我看暂时不行。”
王稼祥反驳道:“我们不能称邓小平为‘江西罗明路线’的代表,这个提法本来就不太妥,我看邓小平同志一些观点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和中央苏区实际情况的。临时中央不用邓小平,真是偏见,偏见!”他气冲冲地说:“埋没人才。”
过了一段时间,临时中央个别领导人没有答复。眼看当前战事紧张,总政工作十分缺人,王稼祥十分着急,于是从病床上坐起来,吩咐警卫员给博古打电话。电话接通后,他从床上下来接电话:“喂,你是博古同志吗?我是稼祥。我上次提议邓小平到总政治部担任代理秘书长的事,中央研究定了吗?我等着他来工作。您看我负伤有病,杨尚昆去前方了,总政已经空了,如不同意邓小平来,那就你来兼任总政主任,我不干了。”
博古和王稼祥在莫斯科留学时也是同窗好友,非常尊重王稼祥的意见,他也深知邓小平性格刚强,办事老练,是难得的人才,便答应和中央组织局长李维汉研究,把邓小平从宁都农村劳动地点调来沙洲坝白屋子担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代理秘书长。

党的“智囊”

在党的历史上,王稼祥在职务上几次起落。30年代他是党中央领导核心成员之—。1945年召开“七大”时,一些代表对他有意见,经毛泽东亲自动员,他才被选为中央候补委员。后来,他在东北局担任部长,过去的下级成了他的领导,仍兢兢业业地工作。
他于“八大”再度当选为中央委员,随后任中央书记处书记。1963年,他又被免除了职务。但是王稼祥没有消沉,仍然对党和国家的前景特别是国际处境潜心研究。党内的老同志回忆,王稼祥一向不好玩,总愿意沉思问题,属于“摇羽毛扇”的“智囊”型人物。
王稼祥当年提出的一些见解,使人很久后还有振聋发聩之感。如在各国共产党都称颂苏联是“老大哥”时,他就提出党际关系准则应该是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不干涉内部事务。这些原则在1982年中国共产党“十二大”时写入了报告中。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时,归咎于其个人品质。王稼祥则提出斯大林所犯的错误不是什么个人品质问题,而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
60年代,我国自己节衣缩食援助某些国家时,他又预言结果将是不利的。虽然许多意见当时未被采纳,但是经过历史风雨的检验,今人不仅佩服其真知灼见,更敬重他能独立思考并敢于畅言的胆识。

王毛互选见真情

自从王稼祥和毛泽东第一次见面后,两人就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遵义会议上他投了毛主席关键的一票,党的七大上毛主席又主动为王稼祥拉选票,这绝非简单世俗的政治交易或庸俗的知恩报恩,而是革命家之间深情厚谊的见证。
王稼祥和毛泽东的第一次会面,是在1931年的龙冈地区。这里是第一次反“围剿”首战告捷,并且活捉了敌师长张辉瓒的著名地点。那时年仅25岁的王稼祥刚留苏近五年回国不久,他十分渴望把在苏联中山大学和红色教授学院系统学习和掌握的马列主义运用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中。王稼祥向毛泽东汇报了自己在苏联学习的情况和四中全会的经过,而毛泽东则向他详细地叙述了红军中争论的历史以及当时的争论问题,并拿了一些文件给他看。
这次会面给王稼祥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他后来回忆说,同毛泽东见了几次面以后,就给了我这样的印象:他同我在中国和俄国所遇见的领导人不相同,他是独特的,他所说的道理,既是那样的简单明了,又是那样的新鲜和有说服力。
而与一身学者气质的王稼祥的交谈中,毛泽东对他的理论功底也颇为赞赏,认为他对立三路线的批判论文写得有理有据,颇有见地。交谈中,毛泽东还兴致勃勃地挥笔写下一幅苏区军民人人会背的对联送给王稼祥:“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退我进,敌疲我打,游击战里操胜券;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
王稼祥欣喜地接过对联,方知苏区军民就是靠毛泽东的战略战术打赢敌人又发展自己的。他感到自己选择回国参加第一线革命斗争是对的。
王稼祥和毛泽东在龙冈地区的会见,具有非凡的历史意义。从此以后,这对革命家为了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壮大,建立了终生的友谊。
毛泽东同志曾多次讲过王稼祥对遵义会议的贡献。他说:王稼祥是“有功的人,他是教条主义中第一个站出来支持我的”。“遵义会议没有王稼祥不行,王稼祥在遵义会议上投了关键的一票。”
遵义会议一开始就出现了正确与错误两种观点的激烈交锋。博古首先在会上作了关于第五次反“围剿”的总结报告,他总是片面强调失败的原因是客观上敌人力量强大,我们“不可能粉碎这次‘围剿’”。
毛泽东是严厉批评“左”倾错误的第一个发言人,他用第一、二、三、四次反“围剿”胜利的事实,批驳了以敌强我弱的客观因素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辩护的观点,会议上一时出现了两种不同意见互相抗衡的局面,在这关键时刻,王稼祥紧接着发言,他旗帜鲜明地支持毛泽东的意见,严厉批判了李德博古的军事指挥失误。要求李德博古下台,由毛泽东出来指挥红军。王稼祥以军委副主席的身份,从仲裁的角度,驳斥了“左”倾领导人试图推卸责任的辩护之辞,使正确意见一开始就以三比一的绝对优势占了上风,压倒了“左”倾人物一贯狂妄自大的气焰。会议最后改组中央领导机构的结果,也体现了王稼祥所倡议的两项内容:一是撤销李德中央军事顾问的职权,取消了李德和博古的最高军事指挥权,把李德“轰”下来。二是在党中央领导机构中,毛泽东进入了中央政治局常委。常委们进行分工,由毛泽东、周恩来负责军事,从而在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 遵义会议后,王稼祥和周恩来被指定为中央三人军事小组的成员,协助毛泽东指挥全军,胜利地实现了红军战略转移。中央主力红军在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三人军事领导小组指挥下,变被动为主动,进行四渡赤水战役,取得长征以后第一次重大胜利。尔后全军巧渡金沙江,甩掉几十万国民党军主力的围追堵截。强渡大渡河,飞越泸定桥,爬过大雪山。一系列转危为安的实践,显示出毛泽东高超的统帅才能。
党的七大会议上,发生了一件令人不可思议的事:一个上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军委副主席兼总政治部主任的王稼祥竟以204票未过半数而突然落选,连中央委员也没选上。毛泽东意识和察觉到这一反常现象,忙亲自出来做补救工作。
在大会闭幕前夕,毛泽东特地向代表们说了王稼祥应该当选中央委员的问题。他说:“我在这里关于这个问题要说几句话。王稼祥同志是犯过错误的,在四中全会前后,犯过路线错误,此后也犯过若干错误。但是,他是有功劳的。”接着他详细介绍了王稼祥对党的一系列重大贡献,第一是四中全会以后,王稼祥作为中央代表团成员到中央苏区,在一些同志受到排斥压制时,他却赞助并信任了毛泽东、朱德等同志,支持他们的正确主张。第二是早就开始反对第三次“左”倾路线,是最先从“左”倾教条小宗派中杀出来的,在遵义会议这一关键时刻,更起了关键作用,不然“就不可能开好遵义会议”。在又一次决定中国革命命运的六中全会时,是他及时带回并忠实地传达了共产国际的指示,旗帜鲜明地参与解决了党内的若干严重问题。第三是在中央工作期间,“做了很多好事”,为党起草了许多重要文件。
毛泽东让大会把王稼祥在这次会议中写给他的信印发给大家,认为这些信的确“是他考虑很久才下决心写的”。毛泽东再一次强调说,王稼祥“虽然犯过路线错误,也有缺点,但他是有功的。他现在病中,他的病也是在第四次反“围剿”中负伤而起的。”“我认为他是能够执行大会路线的,而且从过去看,在 四中全会后第三次‘左’倾路线正在高涨时,在遵义会议时,在六中全会时,也都可以证明这一点。”毛泽东的讲话中最后又说:“昨天选举正式中央委员,他没有当选,所以主席团把他作为候补中央委员的第一名候选人,希望大家选他。”
经过毛泽东等同志的工作,大会终于将王稼祥补选为中央候补委员,会后,朱德彭德怀李富春陈云等同志都赶来看望王稼祥,一来探视病情,二来为大会出现的这一反常现象向王稼祥致以抚慰之意。然而王稼祥除了感谢同志们的好意,不仅没有一句怨言,连一点不愉快的情绪都没有流露。他对个人在党内地位的突然下降,竟毫不在意甚至无动于衷。

编辑本段家庭

婚配

原配查瑞香(1904-1926),由王稼祥的父亲包办成婚,于1925年结婚,1926年产后病逝[3]
1928年在莫斯科与一乌克兰姑娘结婚,1929年离婚。
1939年3月5日与湖南姑娘朱仲丽(1915年—)在延安结婚[4]

子女

与原配生有一子王命先,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统计系毕业后,留校当老师,文革中受迫害投河自杀[3]。王命先有两个儿子(王稼祥之孙)。一子王光龙现任十一届民盟河南省委委员。

编辑本段故居纪念

泾县故居

王稼祥故居是我党早期重要领导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 级革命家王稼祥出生和少年生活的地方,位于泾县厚岸乡,距县城45公里。
这里群山环绕,烟树茫茫。绿竹茸茸,景色十分秀丽。故居是一座普通的皖南民居,三间两厢,前有庭院,庭院有花圃,其间花木杂错有致,一厢为书房,书房虽小,但简洁雅致,窗明几净。“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此之谓也。王稼祥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先入
柳溪小学读书,小学毕业后,又跟王惠久和王谈人先生补习一年,1920年离开家乡南陵县乐育中学初中,后转入芜湖圣雅各中学读高中,不处去上海就读于上海大学附中,从此走向革命道路。王稼祥从小好学善思,爱憎分明,对社会的时弊恶习,疾恶如仇,对贫困人民的饥饿困苦,倾注同情。家乡周围的一切,深深地印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憎恨黑暗的社会现实,是他后来追求真理走向革命的思想基础。王稼祥故居1986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国家副主席王震亲笔题写“王稼祥故居”的门额。故居中陈列了王稼祥青少年时的生活学习用具和他一生中主要革命活动的照片,供人们参观瞻仰。

纪念园

王稼祥纪念园坐落在安徽省芜湖市十一中(现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校)校园内风景秀丽的狮子山上,西临长江,东望赭山。这里是王稼祥毕业的芜湖圣雅阁中学旧址[5]
纪念园始建于1986年,占地6000余平方米。纪念园由王稼祥铜像、纪念碑、事迹陈列室、藏书室等组成,其中王稼祥事迹陈列室分五个展厅,详细介绍了他在中国革命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贡献和丰功伟绩。纪念园收集并陈列了王稼祥的信件和文章96件,照片189帧,珍贵遗物43件,书籍1000余册和“吉姆”轿车1辆。
王稼祥,1906年8月15日生,安徽省泾县厚岸乡厚岸村人。原名王嘉祥,又名王稼蔷。父王承祖。1925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5年参加革命工作。大学文化。1913年在家乡上柳溪小学。1919年毕业,读私塾。1922年在南陵县乐育学校学习。1924年在芜湖圣雅阁中学高中部学习。1925年6月因参加爱国学生运动被开除。8月入上海大学附中高中3年级学习。1925年10月入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6年任翻译。1928年2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8年秋在莫斯科红色教授学院学习。1930年3月回国到上海,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干事,编辑党报。6月因批评李立三,受党内严重警告处分,被撤职,任党报驻香港记者。12月撤销处分,回上海。1931年1月任中共中央党报委员会秘书长,《红旗报》、《实话报》总编辑。1931年4月任中共苏区中央局委员、常委,苏区中央局政治保卫处处长,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主任。1931年4月-8月兼政治保卫局代局长。1931年10月任中华苏维埃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团副主席。1931年11月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1届中央执委会委员、中央执委会人民委员会外交人民委员,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外交部部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主任。后犯“左”倾错误,1932年6月任红1方面军政治部主任。1933年4月27日受重伤。10月动手术。1933年11月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34年1月在中共6届5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1934年2月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2届中央执委会委员、中央执委会人民委员会外交人民委员,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外交部部长。住院治疗。1934年10月参加长征。1935年1月参加遵义会议,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对确立毛泽东在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起了重大作用。1935年2月任中共中央3人军事指挥小组成员。9月任陕甘支队政治部主任。1935年11月-1936年12月任中华苏维埃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1935年11月-1936年12月任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36年12月-1937年7月任中华 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1935年11月任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主任。193年12月赴苏联治病,发生周折。1937年2月到上海治病。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7月到莫斯科治病。1937年11月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负责人。1938年8月回国,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主任。1938年11月-1945年8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副主席兼中央军委总政治部主任、八路军总政治部代主任,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兼任华中工作委员会兼华北工作委员会主任,八路军军政学院院长。1941年任中央学习组副组长,负责领导中央军委机关及直属部门的整风。1943年3月兼中央宣传委员会副书记。1943年7月第1次提出和论证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概念。1943年下半年因病住院治疗。1945年8月离职。1946年春到苏联治病。1947年5回国。1947年9月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委员、解放区城市工作部部长。1948年8月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委员、东北局宣传部代部长。1949年7月为中共代表团成员,赴苏联访问,商谈筹建大使馆事宜。1949年9月当选为第1届全国政协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驻苏联大使。1949年10月-1959年9月任外交部副部长、党组委员(1956年起)。1951年1月-1966年3月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1953年4月-1958年3月任中央国际活动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1954年12月当选为政协第2届全国委员会常委。1956年9月在中共8届1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1959年4月、1965年1月相继当选为政协第3、4届全国委员会常委。“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1969年10月下放河南信阳。1970年冬回北京治病。中共第6届(5中)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第7届中央候补委员、(2中)委员,第8届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第10届中央委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