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网欢迎您的到来!会员登陆 | 家谱登陆 | 注册

2024年11月17日 星期日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家谱研究 >> 家谱研究

朝阳蒙古族家谱悬疑

发布日期:2013-7-23 浏览次数:1063

国有正史,地有方志,家有家谱。一份家谱就是一个家族的历史书,近日,一则“辽宁朝阳发现成吉思汗后人,百年老家谱保存完好”的消息引发了社会关注。报道中所说的家谱是不是可信?家谱透露了什么信息?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后代在朝阳地区如何演变?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记者了解到,目前,朝阳宝氏家谱已经被翻译成汉语,这个家族的起源与发展演变有望破解。

朝阳蒙古族家谱初步破译 2月26日一大早,朝阳市的宝广文先生接到了朋友的电话:“你家的家谱都上电视了。” “当时,我赶紧上网搜索,发现关于我家家谱的消息有很多条。”2月28日中午,宝广文告诉记者:“其实这个家谱发现好几年了,现在引发重新关注,也许是因为家谱和其他文件已经翻译成汉语了。”随即,他拿出了请人用蒙语抄写的家谱。他说:“此前家谱原件好几名专家都看过了。” “家谱的发现很偶然。”他回忆,2002年的一天,他的母亲在朝阳县大平房镇收拾老院内的小棚子时,从一堆“老物件”里发现了这本家谱。“正如有报道所说,当时家谱和一些公文用黄布裹着,可能是时间太长了,包书用的布都发黑了。”同时,还发现了许多地契和文件,“都装在过去做买卖用的木钱柜里,单张的和成本的装了满满4箱,粗略统计有上千件”。 这些包括家谱在内的材料被发现后很长一段时间,宝家没有人能知道家谱到底隐含着什么信息。宝广文说:“我们家中没有人懂蒙文,我曾经找了一些懂蒙文的人翻译,但没有得到满意的结果。因为我所认识的朋阎校挥屑染捎镉盅芯棵晒抛謇返摹!? 2005年,宝家藏有蒙古族家谱的消息传了出去。朝阳当地一些从事历史研究者找到了宝广文,这其中就有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从事蒙古族古籍整理的胡国志。经过初步解读,他们认定宝家的材料包含着一个信息:宝氏家族很可能是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后代。 “我当时听了很高兴,毕竟有可能从家谱中追根溯源,让家族的历史记忆更完整。”宝广文告诉记者:“发现家谱前,我母亲曾说,我家祖籍在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后来迁到土默特右旗(清代辖今朝阳县、北票市)。” 为了进一步搞清包括家谱在内的资料到底蕴含着自己家族的什么信息,宝广文将其中的蒙语资料托付给了胡国志翻译、整理。随着破译工作的逐步深入,他们都相信:宝氏家谱和其他资料能证明研究者最初的判断。 朝阳“发现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后代家谱”的消息,也引起了省市民族古籍研究和档案部门的重视。省民委古籍工作室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朝阳宝氏家谱的事我们知道。根据我们掌握的信息,这份家谱的基本特征和省内已经发现的蒙古族家谱比较一致。” 3月1日,省档案局副局长赵焕林告诉记者:“初步可以断定,这份家谱透露的信息是,在朝阳地区还存在蒙古族的一个支系。”据了解,此前,省档案局曾委托朝阳市档案局去查看了宝氏家谱。 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主任齐木德道尔吉在电话中告诉记者:“如果能对家谱本身(纸张、书写)进行研究;再找出更多的文献记载,来印证家谱中的人物,那朝阳宝氏家族的家族史有望更清晰。”省内一位研究蒙古族历史的工作人员说:“家谱最主要的意义就是寻根问祖。” 宝家文档透露了什么信息? “据初步整理,宝广文家藏的清代档案,初步统计近千件。从内容看,可分为三类:一是家谱类;二是土地类;三是政务类。”2月27日,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档案馆古籍整理室的胡国志告诉记者:“目前,其中的蒙文档案已经被译为汉语,蒙汉文对照汇编成册。” 经过近两年的整理、考证,长期从事蒙古族文献整理和研究的胡国志认为,这些档案包含的家族信息、历史信息,有助于学者研究朝阳地区蒙古族的构成、历史演变以及在清朝统治下的蒙古族社会状况。 家谱:清光绪年间续修而成 胡国志介绍,家谱类文件中,有家谱呈报底件一幅,长6米,宽1.45米。家谱上有580人,其中二等台吉(台吉,清朝对蒙古贵族封爵名,分四等。自一等台吉至四等台吉,相当于一品官至四品官)1人,三等台吉15人,四等台吉299人,喇嘛111人,无衔者154人,始于清朝初年,传12代。根据家谱和政务类文件中的饬文,他得出结论:家谱是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续修的。 据研究,家谱是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根据土默特右旗札萨克(为一旗之首,统管全族军事、行政、司法等)协理堂官衙门下达的饬文制作的。清廷规定每十年制作一次家谱。此台吉家谱是清朝初建到光绪二十一年,又在光绪十一年(1885年)制作家谱的基础上添制的。 据介绍,家谱中的人物,当时过世者用墨书(黑色笔书写),在世者用朱书(红色笔书写)。 “家谱和饬文,对研究清代蒙古族家谱的形成具有普遍意义。”胡国志告诉记者。 土地类文件:印证清“借地养民”政策 在宝广文家保存的土地类文档中,有上千件地契。“借助于清代编修的《朝阳县志》、《承德县志》等史书的记载,研究宝氏文档中有关争夺地亩的文件可知:乾隆年间以后,这里已农业化。”胡国志得出判断:“这印证了清政府实行的‘借地养民’政策。” 清朝初年,生活在今朝阳一代的蒙古族过着游牧生活。农业化的起因是清政府提出的“借地养民”政策。康熙末年,内地山东、河北等地大旱。雍正元年(1723年),清政府在卓索图盟(土默特右旗为其所辖)实施这一政策,每年准许800名内地“民人”从喜峰口出关进入卓索图盟辖地。进入者均持户都执照,俗称“印票”。进住的民人自西向东,逐年增多。土默特右旗距喜峰口较远,民人的进入相对较晚。 胡国志介绍,当时的卓索图盟之地,因雨水多,虎狼出没,蒙古族牧民多居于山坡或山岗放牧,沿河两岸的淤泥之地无人放牧。内地民人到来后也多居于山坡或者山岗,因这里便于垦耕。随着山坡或者山岗的被开垦,蒙古族牧民逐渐移到沿河两岸放牧。当蒙古族人口也逐渐增多时,失去放牧场所的他们也开始在沿河两岸垦荒种地。从而逐渐形成了民人居于山坡或者山沟,蒙古族人居于沿河两岸的局面。他说:“这在《朝阳县志》中有记载。” 政务类文件:反映清朝民族统治政策 研究者认为:清朝建立政权后,笼络蒙古族贵族,给其以优厚的待遇,主要依靠台吉、塔布囊(蒙语“驸马”之意)这两大族帮统治蒙古族内部。 胡国志告诉记者,蒙古语中的“台吉”原为“太子”之意,本是承袭皇帝的称谓。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之后,成吉思汗后裔、吉拉玛后裔(吉拉玛,也称“济拉玛”、“者勒蔑”,是成吉思汗的开国四将之一。成吉思汗将其女嫁与吉拉玛之子,累世联姻)得到优厚的世袭待遇。北元(明取代元之后,元朝最后一个皇帝元顺帝率部远走漠北,建立政权,传20代,史称‘北元’)以来,前者争夺太子资格,后者争夺驸马之位,相互争夺权位。清政权建立后,台吉、塔布囊成为爵位名称,按其对朝廷的贡献大小分为四等,把成吉思汗后裔争夺太子变为争夺台吉的等次,为朝廷卖命。“宝广文家的家谱也说明了这一问题。” 据了解,宝广文家藏政务类文件,有上级盖有公章的来文15件和向上级呈报的文件底件25件。文件范围从清朝乾隆年间至宣统年间。研究者认为,这些文件,对清朝统治下的蒙古社会的基层状况研究,以及林丹汗(北元末代汗)属众的研究提供了史料依据。 胡国志说,从清代喀左旗档案房蒙文档案看,旗札萨克衙门给其属下苏木(清朝八旗下,基层行政单位为“佐领”,即蒙语“苏木”)发的文件,在文件开头均写作“札萨克衙门文”,下级苏木给其上级札萨克衙门发的文件均写作“呈札萨克衙门文”。而在宝广文家藏文件均写作“呈札萨克府协理堂官文”,且札萨克府协理堂官下属也有札兰章京、苏木章京、坤都(都是基层行政单位)等下设机构。这说明,札萨克府协理堂官是隶属土默特右旗下的副旗级机构,有对其统治的独立自主权。呈文中有“苏克都尔(苏克德尔)近支子孙与本旗分管”。从属民给盟长呈文的开头写法看,庶民可直接给盟长写呈文,盟长也可直接给协理堂官下达文件。胡国志判断:“这显然是清廷对林丹汗直属部众统治方略的特殊规定。” “家谱作证:祖先是黄金家族”? 朝阳蒙古族家谱的收藏者究竟是不是黄金家族的后代,此前有报道说:“宝氏家谱显示:居住在朝阳的宝氏家族正是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后代”。对此,有研究人员说:“这个说法只能得到初步认定。” 关于“黄金家族”,有研究者称:蒙古族有一个始祖母阿兰,据记载阿兰与丈夫生了两个儿子,在丈夫死后又生了三个儿子。阿兰说三个小儿子是她与一个黄白色的神人的后代,是上天的儿子。从此之后,这三个儿子的后人就被称为纯洁出身的蒙古人。成吉思汗就属于其中的一支孛儿只斤氏,除此之外,还有主儿乞氏、泰赤乌氏等。蒙古部的可汗都出于这个家族,所以被称为“黄金家族”。 另外一种解释则更通俗:黄金家族即皇族,是对成吉思汗家族的尊称。因成吉思汗姓孛儿只斤(史书上又称博尔济特),所以黄金家族又称“孛儿只斤(博尔济特)黄金家族”、“孛儿只斤(博尔济特)家族”。 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内比较一致的说法是:成吉思汗的第二十世孙鄂木布楚琥尔是清代卓索图盟土默特右旗第一任札萨克,也是土默特右旗宝氏家族之先祖。也就是说:卓索图盟土默特右旗宝氏家族,就是孛儿只斤黄金家族。据有关人员研究,随着清朝“借地养民”政策的推行,蒙古族、汉族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增多,一些蒙古族人用起了汉名。到20世纪初,清廷增设了管理汉民的机构,实行蒙汉分治、旗县并立。民国初年,政府机构人口登记时,要求蒙古族人用汉式姓名。于是孛儿只斤氏人以蒙姓第一个字“孛”音译成汉字,简姓为“宝”。这从《尹湛纳希家谱》(即《尹湛纳希黄金家族二十九世孙宗室世系谱》)(尹湛纳希,清代蒙古族文学家,土默特右旗人)可看出,黄金家族后人“宝”姓出现在成吉思汗二十九代以后,也就是清末民初时期。 “要想更确切的说明朝阳这份家谱的主人确实是黄金家族的后代,除了家谱为证外,还须找到这份家谱之外的人物,也就是说要向前追溯、向后接续,形成一个完整的家族史。”采访中,有研究者说。 记者了解到,2005年,在北票市上园镇上园村宝氏家族发现了成吉思汗家族族谱。经当时的北票市民族宗教办公室(今民族宗教局)翻译整理,最终认定该族谱记录了从成吉思汗到其第30代世孙的名字及官职。该族谱主人为成吉思汗第33代世孙。有关人员说:“认定族谱主人是黄金家族之后,一个主要原因是因为持有者可以将家谱中尚未记录的家族信息完整地讲述。” “布尔尼部分属众朝阳县落脚” 史书记载,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三月,察哈尔(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境内)首领布尔尼叛乱,被斩,其原附察哈尔部之四属众,改属衮济斯札布(鄂木布楚琥尔之孙)。布尔尼被斩首后,他的属众去了哪里?这是后世研究者普遍关注的问题。 胡国志认为,家谱记载的就是四部的谱系,衮济斯札布是当时的土默特右旗札萨克,他命令布尔尼属下四部居住在土默特右旗南半部,即现在的朝阳县境内。 翻阅史籍,记者得知: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落,建立了蒙古汗国。1279年,忽必烈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建立了元帝国。1368年,元朝灭亡,元顺帝率部撤到上都(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地区),其政权史称“北元”。 1604年,北元末代林丹汗即位。在其统治期间,皇族成员的一支鄂木布楚琥尔率属下东迁至巴彦和硕(后称贝子府,今北票市下府乡)。后归顺后金(清前身)政权,立有战功,1635年被皇太极封为土默特右旗札萨克。从17世纪30年代开始,鄂木布楚琥尔及其后代就在巴彦和硕居住,家族不断壮大。林丹汗死后,察哈尔部溃散,大部分官员率领属众归附后金,后金授予职爵,以其部属编设佐领,隶于八旗,形成了八旗察哈尔。后林丹汗之子额哲被后金收服。出于统治需要,皇太极把自己的妹妹马喀塔公主嫁给了额哲。1641年,额哲死,无嗣。马喀塔公主转嫁给额哲之弟布尔尼,生子苏德克尔。康熙十四年,察哈尔布尔尼叛乱被镇压后,该旗被削。 收服蒙古林丹汗之子额哲和平定布尔尼叛乱是清初两件大事,史书多有记载。曾有学者考证,布尔尼叛乱平定后,有大臣建议“归附及掳来之察哈尔人等应解京,隶八旗满州、蒙古佐领下披甲,其老弱人丁赏给被伤官兵”。康熙“从之”,又“以投诚人数造册咨部,户部计其丁口,均隶八旗满洲、蒙古佐领,令其充伍”。原隶属察哈尔部的喀尔喀人,因附布尔尼反,被革爵,所属人口分给其余八台吉。台吉托等率四佐领兵先奔科尔沁,未参与叛乱,故将四佐领改隶土默特右旗。 蒙古族家谱 家谱,又称族谱、家乘、祖谱等。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家谱的形式有多种。在文字家谱出现之前就有口授家谱和结绳家谱。 蒙古族家谱是记载蒙古族姓氏、一个家族世系、重要人物活动的记录。蒙古族早在元朝时期开始,不论贵族、平民都要撰写家谱,并且成为传统习俗。蒙古可汗和贵族的家谱世系在史料文献中均有记载,而平民的世系家谱多数系家藏。在长期的迁徙和战乱中,有的停记、遗失以至被迫烧毁。 辽宁省蒙古族曾有大量家谱流传。据调查阜新地区有较多家谱传世,现保存下来的只有少部分。据了解,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收集到蒙古族家谱有12部,这些家谱大都是蒙文书写。其中辈分最多的是兀良哈(吴姓)、斡特尔(武姓)、含图德(韩姓)、达日胡德(戴姓)。 在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也保留着蒙古家谱、族谱。其中《图琳固英族谱》(兀良哈族谱)价值很大。此谱是兀良哈(乌梁海)蒙古人之旗谱,收藏在该县档案馆,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最大的蒙古族家谱。该族谱真实地记载了从后金天聪九年(1635年)至光绪年间图琳固英传人的名字及其社会地位。族谱上能辩认的共14代1904人,其中获得清廷各种官爵的达1153人。该族谱整理问世后,在国内外引起轰动。1996年11月,中央民族大学教援吴肃民,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纳古单夫、乔吉等专家对族谱进行了认定,一致认为这是蒙古史上的一个重大发现,是研究蒙古历史的第一手珍贵资料,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据专家介绍,现存于德国皇家图书馆的中国蒙古族家谱,仅长4米、宽2米,谱记人员仅600余人,已被视为世界珍品。比较而言,兀良哈族谱篇幅之大,记载人员之多,跨越时间之长,更堪称“世界之最”。不仅具有宝贵的研究价值,更具有珍贵的文物价值,被誉为“国之瑰宝”。 此外,蒙古族著名文学家尹湛纳希的家族谱,辽南的巴尔虎后裔、元裔都姓、撒哈拉氏(许姓)均有家谱流传于世。 蒙古族姓氏源流 蒙古部族发展的历史,经历了原始公社的各个发展阶段。在古代每一个部落就是一个氏族。古代蒙古人的姓氏是氏族或部落的名称加上特殊的复数升格后缀而成的。古代蒙古人出嫁后,仍保留父家姓氏,如成吉思汗的第十四代祖母所姓之忙豁勒真,就是其父家的姓。 随着历史的发展,国内各民族交往频繁,蒙古族的姓氏也有很大变化。至少从元代始,即有不少蒙古人改用汉姓、汉名。到明代后,蒙古人改用汉姓也很多,特别是散居在全国各地或邻近汉族聚居地区的蒙古人,改用汉姓的更多。 内蒙古卓索图盟土默特右旗,从最初蒙古族占绝大多数,到后来关内汉人移民日益增多,逐渐形成蒙汉杂居,直至形成从总体上汉族人口占多数的局面。由于历史原因的这种蒙汉民族的融合,逐渐使蒙古族所特有的姓氏与汉族的姓氏相融合,并以汉字为载体,从而成为中国姓氏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正像汉族的姓最早以国名、城池名、地域名、先人字号、官职等为姓一样。蒙古族也是以部落名、部落首长名、地域名等而起,并按等级划分出不同的姓氏。

返回顶部